《藝道雙楫》展廳
展覽名稱:往來千載——齊白石、徐悲鴻、載齊資訊張大千
展期:2021年9月25日(周六)- 2021年10月31日(周日)
開幕式:2021年9月24日(周五)
主辦單位:震旦博物館
協辦單位:徐悲鴻紀念館、徐悲鴻美術館
指導單位: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
支持單位:重慶市江北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
策展人:徐驥
展覽地點:震旦博物館A2館,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富城路99號
展覽票價: 80元(原價票),100元(常設展通票),大千大展50元(會員卡票價)
展覽開幕現場
“往來千載——齊白石、徐悲鴻、往千張大千”大展將于今秋空降上海震旦博物館,載齊資訊本次展覽將展出3位近現代藝術大家齊白石、白石徐悲鴻、徐悲張大千的鴻張60余件真跡。除原作外,大千大展展覽內容還包括齊白石在國立北平大學的收藏聘書,徐悲鴻與齊白石的往千10余件往來書信等珍貴史料。展覽主線將圍繞3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們在上世紀初結識往來并在藝術的道路上共同創作,互相扶持的過程。
齊白石與張大千合作《荷蝦圖》
展覽由“開篇序曲”、“藝道雙楫”、“道法自然”、“春華秋實”、“妙造千奇”、“生生不息”6個部分組成, 3位大師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奔馬》以及張大千的《黃山》等經典作品在本次展覽中齊聚。此外還有3位大師的共同創作,徐悲鴻與齊白石合作的《蜀葵蛙》與《蜀葵蝦》,齊白石與張大千合作的兩幅《荷蝦圖》,徐悲鴻與張大千合作的《杜甫詩意》等。合作畫是藝術家之間交誼的信物,也有作為重禮以贈知己或尊者之用。二人合作之畫若為兩幅,多為作者各留一幅以紀念交誼,而1948年徐悲鴻同張大千分別與齊白石合作的四件作品,而在上一年,三位莫逆之交恰還在天津舉辦了他們生前唯一的一次三人聯展,充分呈現了三人在藝術創作道路上的友誼。本次展覽亮點“生生不息”展廳是徐悲鴻的12生肖系列作品的整體亮相,唯妙唯俏的動物形象,生動活潑躍然紙上。
本次展覽由徐悲鴻紀念館典藏部主任徐驥策展,上海市對外交流協會指導,是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3位藝術大家的作品在滬首次齊聚,展覽總保險金額遠超1.6億,大量真跡及手稿,重點還原幾位大師們重聚的場景,讓觀眾順著年表的時間軸,重溫中國現代藝術的開端,抗日時期藝術家們不畏艱難,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與愛國主義情懷。
《道法自然》展廳
關于藝術家
徐悲鴻
原名壽康,后改名悲鴻。江蘇宜興屺亭鎮人。少時隨父刻苦學習傳統書畫,1919年留學法國,深入研習素描和油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后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三十年代在歐洲各國舉辦中國現代藝術展覽,推動中國藝術走向世界。抗戰期間,在南洋、印度等地多次舉辦畫展,籌款支持抗戰。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和開創者。
徐悲鴻中西繪畫皆精,在引進西方寫實藝術的同時提倡關注現實,主張“傳統中國畫的改良”,注重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時代精神。曾創作《九方皋》《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寓有進步思想的大幅歷史主題繪畫,影響甚巨。尤以奔馬聞名于世。
齊白石
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湖南湘潭人。初以木匠為業,后專門拜師學習詩畫,后成以書畫為生的職業畫家。1917年赴京后,結識京城名家陳師曾,在其鼓勵下,開始“衰年變法”。1922年所畫山水繪畫被陳師曾攜往日本,賣價豐厚,由此在北京揚名立萬。60歲后,“衰年變法”重視創造,融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技法于一爐。所畫花鳥蟲魚蝦蟹,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樸,色彩鮮明熱烈;闊筆寫意花卉與微毫畢現的草蟲巧妙結合,神態活現。論畫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盧溝橋事變后辭教蟄居,拒與日寇漢奸合作。1946年被徐悲鴻聘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名譽教授,1947年任教于清華大學營造系。畢生受徐悲鴻推崇,與徐為莫逆之交。1949年北平解放后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1950年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杰出的人民藝術家”稱號,同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任理事會主席。1956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國際和平獎金。9月16日于北京醫院逝世。
張大千
張大千,名張爰,1899年生于四川內江。曾赴日本京都學習染織,由日返滬后拜上海書法家曾熙、李瑞清為師。因念未婚妻謝舜華去世而曾出家為僧三月,法名大千。1921年開始臨仿石濤,漸在上海揚名。1928年與徐悲鴻初識于上海,此后成為畢生知交好友。1937年因七·七盧溝橋事變困居北平,應故宮文物陳列所之聘,任國畫研究班導師。1938年,駐北平日本司令部多次派漢奸勸張大千出任偽職,張推諉不從,化裝逃出北平。1941—1943年率領子侄門人赴莫高窟考察臨摹壁畫,畫風為之一變。1952年籌劃移居南美,后遷居阿根廷首都近郊曼多灑,受到阿總統貝隆及夫人接見。1956年在法國尼斯港的“加尼福里尼”別墅與畢加索會晤,西方報紙將這次會晤譽為“藝術界的高峰會議”“中西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代”。此后屢獲國際盛譽,1983年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于4月2日病逝。
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立即刪除。
(作者:產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