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林,生于1943年,天林與劉仁求先后拜徐松安先生和鄧少峰先生為師,水墨山水徐先生是畫收張大千先生的再傳弟子。其山水畫傳承有自,藏資周天林的評周傳統根基十分深厚,畫路寬廣,天林技法全面,水墨山水能工善寫,畫收遠承大千先生山水流風遺韻,藏資大膽使用各種重色,評周形成自己獨特的天林色彩語言,這無疑是水墨山水他現代審美意識的一種表現。他走遍中國名山大川,畫收多次受邀赴美國及德國等參展和藝術交流,藏資作品屢屢在全國及省市展覽中獲獎,并被天津博物館、北京京西賓館及海外機構和人士收藏。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柔毫重彩賦林泉——讀周天林的山水畫
作者:魯慕迅,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四屆理事、美協湖北分會專業畫家、駐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周天林系徐松安先生高足,也是張大千先生的再傳弟子,其山水畫傳承有自。他的山水畫直接受教于松安先生,而又遠承大千山水的流風遺韻,是松安先生弟子中卓有成就的畫家之一。所以他的傳統根基十分深厚,畫路寬廣,技法全面,能工能寫。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他之師松安先生,不在形貌,而在精神,那就是以自然為師,以傳統為基因,寫胸中丘壑,追求的是山川之精魂,自我之面目。他的山水多取全景式構圖,色容廣富,氣象恢宏,不是一覽便盡,而能引人入勝,細細品賞,味之不盡。如《婺源李坑》,溪流環繞,草樹繁茂,屋舍橋路,可游可居。又如《東風灑雨露,會入天地春》,幾乎把整個村鎮納入畫幅,人家居臨清流,天空霧靄氤氳,一派和平寧靜景象,可以想見其生活的恬適,民風的樸厚,直可看作一幅風俗畫。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同時,在他的山水畫中,也不乏大山巨川,密林幽谷,如《長江綺麗繞萬峯》,壁立千仞,云籠霧鎖,氣勢逼人,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其《山色深淺隨夕照》則山明氣靜,曠朗無塵,別是一番景象,別是一種情愫。他如《林深處》《幽澗》《柏鹿同春》《水涯》等畫,則又把觀者帶進了一個人跡罕至,神秘莫測而又充滿著無限生機的新天地。
以上隨手所舉的這些作品,都不是坐在畫案旁所能杜撰出來的,而是作者冒著風霜雨露,酷暑嚴寒,在大自然的“畫室”里,得造化老人的慷慨賜予。這也正是大千先生、松安先生所倡導和實踐的唯一正確的創作道路。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天林受大千先生潑彩山水的啟示,大膽地使用各種重色,形成自己獨特的色彩語言。這無疑是他現代審美意識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與現代水墨相對應的發展趨向。天林還嘗試畫了一批色彩斑斕的抽象畫,以其色彩和筆觸的節奏和韻律,傳達著某種感情,也同樣令人喜愛。我認為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還可以繼續探索下去。天林為人的真誠,對藝術的摯著,創作態度的嚴謹和勤奮以及他不斷追求的創造精神,是他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所深為贊佩的。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天林的山水世界---品讀周天林的山水世界
作者:劉一原,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我和天林都是徐松安老師的弟子,和天林是師兄弟的關系.正因為有幸從師于徐老師這位藝術修養和藝術造詣甚高的先生才使我們學生從啟蒙時起點就很高,獲益頗深并成就了今天。天林是1958年9月進入徐老師創辦的畫室,我是次年4月進去的,若論這個資歷,天林要比我“老”一點。畫室是仿制中國古代繪畫出口東南亞為國家創外匯的單位,雖然人員不多但工作環境和氛圍相當好,天林跟徐老師學畫非常勤奮,他埋頭苦干而言語不多,我還記得他當時臨摹 《八十七神仙圖卷》和李公麟的人物和馬,線條圓潤,筆墨厚重,常得到徐老師的好評。天林臨仿了大量的古代經典繪畫,其傳統功底和鑒賞水平積淀至深,要談對傳統繪畫的認識與研究他是頗有資格的。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天林熱衷于傳統,專攻山水,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可看出他對“骨法用筆”的堅守,感受到宋元山水對他的深刻影響。不過他注重師造化,注重自身的真實感受,并且積極吸納現代表現手法,從而建立其個人特色的藝術面貌。
天林重視寫生,他把寫生作為親近大自然,體驗大自然,同大自然對話的一種手法,他在寫生中盡情感受山川云霧帶來的藝術靈感和樂趣,他往往把某座山某塊石的形狀,肌理在荊、關、董、巨、劉、李、馬、夏的畫作中對接印證,從而追尋古代大師的師法自然的睿智創造,使自己從中受到啟迪。天林的山水均從鮮活的生活中來,所以他的山山水水豐富多變,意趣各異,沒有時下流行的那些毫無生命的套路手法和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作為。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天林的畫給我們的感覺是親切的、真實的。他走的是一條純樸之路,在純樸中我們看到真情,看到激情。他那堅實的用筆塑造的巖壑、林木厚重有神,而線條與墨韻的結合又顯透空靈。他還偶爾在清幽的畫面中點綴響亮的石色,宛如挑出高亢的歌聲。我們還注意到他的畫中有許多流動的形態及抽象意味,且充滿蓬勃生機,這是他與時俱進的追求,但這種追求不是表面化的,而是從真情實感的靈想中生發出來的。總之,天林的山水畫有生活、有筆墨、有意境,是他心中的山水世界,這一切均出自他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向往……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境由心生---品讀周天林的水墨山水
作者:李壽昆,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兼職教授。
徜徉于數千年的世界藝術文化史,我們不難發現,各種門類藝術的出現及其發展無不集中于經濟強盛與對外交流密切的盛世時期。生于當代的我們無疑是幸運的,我們得以領略到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多得多的流派和風格;同時我們也是迷惘的,因為傳承數千年而融入我們血液中那些對美的感悟能力不時會受到視覺上的沖擊。一些以反傳統為口號、以單純追求個人風格的所謂創新早已背離了對美的體驗和描繪,有些畫作甚至淪為展現和發泄個人情緒的舞臺。立足于這些作品面前,我們感受到的不再是流水潺潺、鶯聲燕語的恬淡意境,而是被充斥著現代浮躁情緒的喧囂所籠罩。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兩千年來,歷代畫家無不是按照師古人(先賢)、外師造化(大自然)、中得心源(個人體驗)的道路不斷發展著這一段世界繪畫史上的水墨傳奇。近代,徐悲鴻大師曾教育其弟子“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不足者增之,西畫可采者融之”。周天林先生無疑是這樣一位從傳統中走來,又頗具時代感的山水畫家。
藝術作品的生命力根本上來源于對人的感染力,這既源于藝術家對自然中所蘊含的美與生機的領悟與體驗,也取決于藝術家對于這種感悟的表達能力。品讀周天林先生的畫作,無論是表現青藏高原、云貴山川的氣勢恢宏還是江南水村情趣小景,我們都往往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其境,感受著那份吞吐山川的壯麗和小橋流水的恬靜。周天林先生將自身的山水畫創作方向定位于“繼承以宋元為主體的優良傳統繪畫精神,但不囿于傳統技法;不斷深入祖國河山中汲取自然養分,同時體驗時代脈搏;廣泛關注現代繪畫及其他藝術品類的發展,吸納其中有益的表現手法;集大成而立言”,這使得其作品呈現出題材豐富、形式多樣而又具有鮮明時代感的特點。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品讀其眾多水墨山水畫作品,整體感覺層次豐富、清秀雋逸,在勃勃生機中見率真,于恣意縱橫中見精微。筆端下既流淌出古人先賢的筆墨理法,古樸雄渾之中又有著秀麗潤澤的獨特韻味,表現出極其深厚的筆墨造詣。在他的傳統詩意畫作品《赤壁夜游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用宋、元畫中常見的勾染手法呈現的遼闊江面,霧云煙靄、山光月色,蕩漾奪目;力透紙背的中鋒勾畫的“寸舟豆人”栩栩如生地描繪出蘇東坡、楊世昌等人臨風吟唱的場景;佇立畫前,千古絕唱《赤壁賦》已不覺溢出腦海,在這咫尺之間縈繞流動。
圖 周天林水墨山水畫
賞讀那些以長江三峽或萬里長城為題材的作品,我們更能感受到一種云卷云舒、風馳氣蕩的愜意美。在這些畫面氣勢磅礴的作品中,藝術家以其精煉沉郁之筆將胸中的萬里河山表現得無比雄渾壯美,山川中的云霧在水與墨或濃或淡、或虛或實的交融與沖撞中躍然紙上,彌漫著富有節奏的韻律,畫面整體呈現出流動、跳躍的空間視覺效果。我們對這些自然美景的記憶開始漫出心底,與畫作中的山川交匯融合,我們的心靈似乎也開始感受到了山川的靈性與情緒,這種好似天人合一的審美感受令人駐足神往。
明人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以“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及我情”來表述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境界,也就是在物象再現中“意造境生”。從周天林先生的畫作中,我們無疑能夠感受到他對這種“境由心生、意在筆先”的境界的不懈追求。
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立即刪除。
(作者: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