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址:聯(lián)系地址聯(lián)系地址聯(lián)系地址
電 話:020-123456789
網址:www.xackers.net
郵 箱:admin@aa.com
【中華收藏網訊】臺北故宮博物院年末大展“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日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qū)開幕,臺北展覽以荷使出行成功覲見大清皇帝的故宮旅程,作為敘事切入的年末視角,匯集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展東西荷蘭國家博物館、呈現(xiàn)傳奇日本海杜美術館、交流日本大坂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等合作單位的收藏館藏,共同呈現(xiàn)一段回蕩于東西之間的資訊交流故事。展期持續(xù)自2019年3月10日。臺北
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照片(均勻制作提供、故宮汪正翔攝)
臺北故宮策展單位表示,年末十七世紀是大展東西一個探索新知和拓展領域的時代,東、呈現(xiàn)傳奇西方的交流接觸與碰撞促成雙方更進一步的理解與交流,其中對世界認知的收藏改變、文化因素的轉換和轉譯,以及工藝品之間模仿和創(chuàng)造,也成為交流過程中格外引人矚目的部分。
展覽共分為四個單元,序幕第一單元“行旅足跡”,展示荷使旅程所見相關記錄與物件。第二單元“異國奇珍”,展現(xiàn)東、西兩個端點的人們,因為出于對異國的期待與想像,促使具有東方風格或西方情調的物品競相涌現(xiàn)。第三單元“東方風情”,述說著盡管十七世紀深受外來文化沖擊,明朝皇帝仍一如往昔地祭祖謁陵,而隱身書齋的文人亦暢談個人品位,呈現(xiàn)東西相遇時的東方面貌。最后第四單元“環(huán)宇交會”,以瓷器裝飾紋樣、蘇州版畫與世界地圖中的轉譯手法,展現(xiàn)東西交融的裝飾風格,重建十七世紀的世界觀,以及東西交會影響下的藝術與文化。
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照片(均勻制作提供、汪正翔攝)
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照片(均勻制作提供、汪正翔攝)
在眾多西方來客中,荷蘭商人和使節(jié)團堪稱是東西交流網域中的第一舵手,他們不僅向西方世界傳遞亞洲的知識與文化,也化身成為穿梭在東亞海域間的重要使者。
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照片《巴達維亞的市集》(均勻制作提供、汪正翔攝)
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示,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jié)團在這趟往東行的長途跋涉旅程中,留下珍貴的珍本藏書與多幅描繪中國地景、物貌的圖畫;而收藏于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油畫作品《巴達維亞的市集》(荷蘭十七世紀中葉)也是首次來臺展出的亮點選件。畫面描繪印尼巴達維亞市集中的熱鬧場景,果攤一旁掛著檳榔,桌面擺放著芭蕉、椰子、紅毛丹、鳳梨等各式各樣的熱帶水果,呈現(xiàn)荷蘭畫家對東印度公司亞洲貿易據點的奇幻想像。
行旅足跡
165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jié)團信誓旦旦往東行,他們極其幸運地覲見剛登基的順治皇帝,同時也為長途跋涉的空前旅程,留下珍貴的一手報導與多幅描繪中國地景、物貌的圖畫,堪稱是東亞轉型前夕的重要事件。
《荷使初訪中國記》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放眼世界,無論中國、日本、朝鮮和琉球等地,在關鍵時刻中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有掘起于海上以鄭芝龍、鄭成功家族為代表的新興勢力,更有破浪前來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西方列強。異文化的相遇、碰撞與沖擊,讓處于歷史洪流,彼此凝望的各端點人們,起而記錄虛實交錯的故實。在這一單元,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中西文史籍重典,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以及臺灣大學之珍本藏書共同呈現(xiàn)值得回味的歷史。
清傅恒等奉敕撰《皇清職貢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日本天明七年龍橋世子西洋錢譜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異國奇珍
海外貿易對歐洲大陸的擴張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荷蘭商人在此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茶葉、絲綢、香料、瓷器等琳瑯滿目的異國奇珍,對歐洲人來說,儼然是夢寐以求的奢侈品,它們不但是貴族和中產階級所追逐的時尚,更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形態(tài),讓阿姆斯特丹一躍而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特別是在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并以印尼巴達維亞作為據點,在對華與對日的海外貿易取得極大成功之后,歐洲各國如英國、德國以及瑞典等皆相繼成立各自所屬的東印度公司,以期能在亞洲持續(xù)獲利。滿載著中國瓷器的荷屬東印度公司商船“白獅號”沉船出水的瓷器標本,彷彿失落的記憶,一片一片地重建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外貿榮景。
明萬歷青花雙鹿海馬紋梅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十八世紀上半葉青花纏枝番蓮蓋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五彩持傘美人紋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方風情
當東、西方交會之時,中國又是什麼樣貌?《明人出警圖》中的帝王形象,是東方君權的極致代表,然而精致文化的發(fā)展核心卻不在京城。居于江南水網中心的蘇州,因漕運發(fā)達,經濟活絡,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大城。當地文人品賞文化的高度發(fā)展,以及物質消費的通達便利,令蘇州成為時尚指標,風氣奢華。無論宅邸園林、古玩器用、當朝制作乃至于進口的舶來品,莫不以吳地好尚區(qū)別雅俗,亦造成市場上仿品充斥,此皆反映在文震亨《長物志》里。
《明人畫出警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十七世紀以降的繪畫風格亦紛然多元:有如沉士充的浪漫迷蒙,亦有董其昌純化的形式;至明清易代,繁華落盡,藝術也成了失國之人的出口,就中不乏新穎的視覺元素。而戰(zhàn)亂對江南造成的傷害,也看在行旅的外國人的眼里。
日本十八世紀山水蒔繪櫥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環(huán)宇交會
青花釉上彩中國風與黑人紋飾壁磚荷蘭國家博物館藏
清賀蘭國人役牛馬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十七世紀東、西方的接觸與碰撞促成雙方更進一步的理解與交流。對世界認知的改變、文化因素的轉換和轉譯,以及工藝品之間模仿和創(chuàng)造,成為交流過程中格外引人矚目的部份。西來的地理知識,改變了對地貌、交通的認知,也促成了呈現(xiàn)嶄新世界觀的環(huán)宇新面貌。版畫中的透視技法,體現(xiàn)了此時對西方繪畫技巧的認識與應用,將東西交融匯于一景之中。
江戶時代有田窯五彩持傘美人紋盤大坂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日本有田窯青花釉上彩花卉紋瓶、罐五件組荷蘭國家博物館藏
而遠渡至歐洲的中國景德鎮(zhèn)與日本有田燒瓷器,一方面影響了歐洲、中東重要作坊的瓷器制作與發(fā)展,形成一股新興的器用風潮;另一方面,其中的大型瓶罐裝飾瓷,也成為歐洲宮廷、豪紳士族家庭中最能展現(xiàn)經濟實力的室內擺設,展現(xiàn)出別樹一幟的時代風貌。
展覽名稱:“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
展覽時間:12月20日——2019年3月10日
展覽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區(qū)
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核實后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