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亞洲雙年展:影像中的亞洲時間 收藏資訊
陸斯嘉
12月11日下午,首屆雙年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亞洲進入展區大廳,展影洲上面的像中訊這塊展板一目了然。
“你那邊幾點 了,間收在過去很長的藏資歷史中,在亞洲范圍內,首屆雙年僅指人們對自然時間的亞洲確認。但是展影洲二戰以后,亞洲獲得了歷史時間,像中訊亞洲時間不再是間收沒有方向的,而成為一個多向且多元 的藏資時間概念。”作為展覽的首屆雙年學術主持,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政治學博士、亞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歌在上午的展影洲媒體發布會上說。
“亞洲時間”是“首屆亞洲雙年展暨第五屆廣州三年展”(以下簡稱“亞雙展”)的主題。展覽以“一帶一路”為指導理念。來自中國、韓國、印度、日本、新加坡、印尼等17個國家,47位/組藝術家的約50件作品參展,展品涵蓋裝置、影像、繪畫、攝影等藝術領域。
建構“亞洲藝術”的嘗試
《雙重時間》No,2 系列一(三聯畫) 510x220cm 布面油畫2015。亞 洲作為一個概念,在18世紀或是更早的時候,是歐美人在討論遠東地區時的地理名字,是被命名的“亞洲”。盡管近代以來所有亞洲國家都在為亞洲文化、民族獨 立,乃至藝術在世界上的獨立不懈努力,但在文化意義分享的過程中,話語的差異使得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和以亞洲為代表的東方長期以來發展并不平衡,亞洲本土 意識普遍缺乏。
然而,伴隨亞洲經濟的崛起、藝術生態的開放,亞洲文化逐漸走向世界的前臺。亞洲藝術不僅作為亞洲問題與意識的重要表征,更成為全球化問題的集中代表。
那么,究竟什么是亞洲藝術?亞洲各國及亞洲以外的策展人,又是如何認識亞洲及亞洲藝術的現狀及發展的趨勢呢?首屆亞雙展又是如何來破解和回答這個問題的?
本 次展覽的策展團隊共7人,分別是:廣東美術館原館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羅一平,荷蘭烏特勒支視覺藝術與設計研究生院院長漢克斯拉格,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張晴,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CCA藝術總監烏特·梅塔·鮑爾,韓國首爾美術館館長金弘姬,英國考陶德藝術學院教授莎拉·威爾遜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歌。
《黃昏》 影像作品視頻截圖瑪拉蒂·蘇里約達摩2010年作。策展團隊對“亞洲藝術”做出這樣的闡述——
“從 當下的歷史情境來看,亞洲美術的發展無疑處在由高到低的三個層次:經濟的全球化、亞洲的認同、作為民族國家而存在各個獨立國家的發展。但是從近幾十年亞洲各國藝術展覽的呈現來看,清晰地說明一個事實,亞洲美術館界和亞洲的策展人更關注第一和第三個層次。沒有一個感召力的概念去思考亞洲及亞洲藝術的問題,對內主要表現在亞洲人如何認識自身,進而亞洲當代藝術在題材上、表現技巧上、語言風格上如何表現出本國國情形成的價值主張、本體主張、程序主張和規范主張。對外主要表現為亞洲當代藝術面對歐美為中心的藝術價值體系,怎樣擺脫西方系統的模式而確立一個嶄新的亞洲藝術形象。
“另一個不容忽略的現實是,亞洲經濟的快速崛起為亞洲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經濟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使得中國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如何在與亞洲鄰國的多種關系中,增大文化的影響力,擴大話語的主導權,成為中國對外文化傳播最亟需解決的重要命題之一。作為亞洲重要國家的一員,中國對亞洲當代藝術現狀的梳理、對亞洲當代藝術未來的發 展有較強的主導性。中國呼喚自己的亞洲雙年展,通過中國文化和亞洲獨特的位置和影響力來搭建文化溝通的平臺,展現自身對于亞洲問題的關注,對于全球化的回應。一方面在中外比較的視野中,展現亞洲視覺藝術多元化的結構,豐富的藝術表征及其在亞洲當代社會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另一方面突出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化語境和中國社會、歷史、文化語境的自主出場和價值重塑。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藝術的回應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緊密相連?!?/p>
血汗工廠與亞洲幻想
廣 東美術館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毗鄰珠江與星海音樂廳,1997年11月落成開館。美術館目前收藏作品3.6萬件(套),館藏注重傳統形式如水墨畫、油畫、版 畫、雕塑等在當代語境中的表現,同時也關注裝置、影像等新形式藏品。在2002年連續舉辦了四屆“廣州三年展”的基礎上,2013年起開始籌備創辦全新品 牌“亞洲雙年展”。
本屆亞雙展作品分布在美術館的三個樓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的一個參觀體驗是,亞雙展大部分參展作品為影像、裝置藝術品,架上繪畫作品數量相對較少,或者即便有純繪畫作品,也不免融入多媒體的傳達方式。
《世界工廠第二號》影像截圖。一 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展品是《世界工廠》第二號。這個由裝置、影像構成的展廳,面積約上百平方米,在黑暗的燈光下,是一個模擬的服裝工廠車間,密集的縫紉 臺矩陣、鼓風機的聒噪、雜亂懸掛的樣衣和布塊、十幾個層疊的破舊大包裹……貼近縫紉臺,發現每一個縫紉機都開動著,發出頻率一成不變又不安的聲響。在黑漆 漆的展廳里,一面墻上播放著約7分鐘的影像——炫目的都市服裝表演以及服裝工廠的車間場景。
制作展品的北斗星小組給出了一組中國服裝制造 業及相關領域的數據,“快速發展”的工業文明交出了各種各樣的GDP數字、環境數據甚至隱含其中的生命數字……展廳一角,有一塊朱紅色的布,搭在一個光源 上,給人一種錯覺——這一抹黑暗中的紅色,是外出打工的鄉村青年對都市曾抱有的幻想,是青春的激情,是打工者紙醉金迷又迷茫無助的生命狀態,還是活生生的 生命永遠奉獻在流水線上的悲哀?
離開這個展廳,澎湃新聞記者抬頭見到了當代藝術家岳敏君的裝置作品——《墨衣》,累計12層的圓環形中空架子,掛滿了“著墨”的白襯衫。在展館頂部的透光作用下,墨色會辨不清,仿佛看到了猩紅色……
策展人之一的韓國首爾美術館館長金弘姬此次邀請了七位來自東亞國家的女性藝術家,她們以表演、影像、多媒體裝置、攝影、繪畫和雕塑等多種形式,表述其“亞洲幻想”,作品不局限于女性主義的單一概念,而是希望傳達出女性主義的多種內涵。
例如,在藝術家山城知佳子的影片《肉鋪的女人》中,描述了在沖繩普遍存在的黑市、失業、裁員、環境破壞和壓迫女性等陰暗的社會問題。
再如,鄭恩瑛的作品大多與女性主義有關,作品常向男權表現和性別角色提出質疑。在她最近的作品中,鄭恩瑛著重分析并解構唱劇和盤索里等韓國傳統戲劇中一成不變的女性形象,開拓了女性主義藝術的新領域。
在金弘姬看來,亞洲和女性表現出的政治性來源于其不可見性、相異性和破壞性,這為分析亞洲女性的藝術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日歷系列》 綜合媒材裝置與費城織物工作室及博物館合作2013-2015年。圖片為倫敦維多利亞· 米羅畫廊裝置現場圖2015年。
展覽的挑戰
展覽開幕式前,澎湃新聞記者在廣東美術館門前,見到兩位廣州市民途徑展覽戶外部分的展品《周公土收藏計劃痕跡》,一個類似于梯田水稻種植園的概念化裝置。一位市民半開玩笑地說:“這是藝術,只能意會,說不清楚的?!?/p>
在上午進行的媒體發布會上,孫歌說,對當代藝術的解讀與對傳統藝術的欣賞,由于前者“形式要素”的復雜性,需要觀眾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教養,這是對觀者的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對“亞洲時間”的視覺表達,涉及不同學科領域的跨越,需要將思想和學理進行圖像的轉化。作為社科領域的學者,孫是第一次應對此種挑戰。同樣,為了將展品納入“亞洲”的宏大敘述里,策展團隊也不斷著進行藝術與學理的思辨。
2014 年3月以來,廣東美術館圍繞“尋找亞洲”的主題先后組織了4次學術會議,3次策展人會議,圍繞“亞洲的歷史與現狀,亞洲概念的梳理”“亞洲當代藝術的呈 現”“亞洲想象的原理”“廣州連接亞洲的歷史淵源”“關于亞洲雙年展的初步構想”“藝術的形狀(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現狀與態勢)”“‘華人’與‘亞洲’” 和“關于亞洲的‘知域’”等專題進行提案發言和討論。
《日歷系列》 綜合媒材裝置與費城織物工作室及博物館合作2013-2015年作。圖片為倫敦維多利亞· 米羅畫廊裝置現場圖2015年。
作為亞雙展系列活動之一的學術論壇將于12月12日在廣東美術館舉行,與會學者們將圍繞“亞洲視野中的普遍性問題”“文化相對主義與亞洲”“亞洲時間:并行時間”“時間和它的載體:聚焦亞洲”四個專題進行討論。
此 外,亞雙展的一系列表演計劃也已啟動,表演項目預計集中在亞雙展閉幕前夕亮相。其中的二分之一Q劇場表演將帶來改編自孔尚任《桃花扇》的作品《亂紅》,通 過展現虛構的鏡中人與侯方域的相遇,虛實疊映,呈現亂世之交,文人士子在面對家國天下時內心的彷徨?!秮y紅》首演于2012年5月,2013年獲第十一屆 臺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
本屆亞雙展將持續至2016年4月10日。
來源:藝術觀
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立即刪除。